作为上海市府“三城七镇”建设蓝图中的一个重要规划—上海浦江华侨城的诞生离不开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大背景,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世界的目光转向了浦江华侨城。“理想之城”—卡纳第先生这样称它。他率领着一大群意大利建筑师携手华侨城集团,凭着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品质的苛求,在这里演绎了属于中国和意大利的奢华。
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
浦江华侨城是中意两国的建筑理想的传承和融合,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人们在这里既会寻找到似曾相识的体验,也会感受到从所未见、全新前卫的建筑理念所带来的冲击。
在浦江华侨城的外围,是一圈高出地面的绿地,宛如起堡垒作用的城墙,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的紫禁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风貌藏在城墙内,从外面只能看见建筑群体,噪音与污染被阻隔在城墙之外。
浦江华侨城坚持300×300m的正方街区规划,在方格的中心,是居民休息处;在方格的边界,是居民的私家花园,同时边界上的围墙也成了街面的景观。带有花园的住宅,建筑围合出了人行路网,并在人行道的交叉口加宽路面,成为一个个小广场。入口朝向的是街区的中心。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生态就这样在这个城市的居住中心形成了。
正方的街区,也出于对现代城市的交通特点—汽车的尊重—“直线相交形式能很好地反映从自然到文明的过渡。”
巧妙的是,贯通在街区中间的不是汽车道,而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它们被融入了花园城市的设置中—开放的花园位于街区的内部、建筑的围合中,从而将汽车的负面影响隔离在花园和正对车道的山墙之外。于是,传统城市的步行特点、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因为与汽车道的分离,被恰到好处地呈现在街头。
同时,规划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区内道路的各个交叉处是形态各不相同的广场。广场边缘是小商店。具有不同功能的广场成为所有城市居民的客厅。
对于水系,浦江华侨城则综合了江南小镇周庄和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各自的特点,它是浦江华侨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河道蜿蜒穿梭于整个城区内,而临水而建的是商业街、院邸以及联排别墅,居民们可以悠闲的在河边的咖啡厅享受午日的阳光,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的临水平台上举办一场烧烤晚宴。城内的小桥、河流、湖泊,令整个城市充满生气。
城区内的院邸和院墅,是意大利设计师的全新设计。前者将欧洲corniche风格和细致优雅的中国院落融合在了一起;后者的灵感源自古罗马庞贝城民居和中国四合院,在专业人士眼中,它对上海的意义被等同为当年英国人在上海创造的石库门里弄。此外联排别墅、联院、4层的叠院、11层的观景公寓、水岸公寓亦各具特色。
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人为的等级划分,没有单独为别墅区建造的高墙或水系的分隔,没有将公寓的居民赶到城
外,这里有的是对社区、对人的尊重,无论是小高层公寓、多层公园还是院墅都共同置于一个组团当中。这也是一个花园城市,除中心区的11层小高层外,大部分的住宅限高2至4层。漫步其间,步行景观道、绿化广场、组团中心绿地、区域中心绿地、中心湖、小河、景观水池等与建筑庭院、屋顶花园、建筑立面景观交相辉映。“浦江华侨城的居民将在自然、融洽、和谐的氛围里,过着悠闲的生活。” 总规划师Mr. Augusto Cagnardi曾经这样描述着他梦想中的城市生活。
艺术文化的注入
建筑赋予了城市精美的外壳,除了满足交通、居住、生活等基本需求外,城市还需要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品格的象征。
“都市之装饰,则非文化发达之国,不能注意”,这句蔡元培先生1916年说的话,至今仍让人深觉意义非凡。城市需要装饰,需要高品位的城市环境艺术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城市公共艺术代表了当今城市中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是塑造一个城市文化品质的重要条件,它们的含量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
建设出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的高品位城区,给城区以美感,使人们体会到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区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乐土是浦江华侨城所有开发者的目标。
有鉴于此,一项长达十年之久的艺术项目在浦江华侨城拉开了序幕: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艺术之约。
整个艺术计划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上海浦江华侨城计划今后每年主办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艺术家的大型个展;
第二,通过展览,浦江华侨城每年收藏一至两件具有代表性的空间雕塑、艺术和其它媒体作品,并安放在浦江华侨城城区环境中。
2007年的隋建国艺术展便是此项“十年计划”的第一站。隋建国针对浦江华侨城的规划,创作了名为《偏离17.5度》的大规模公共艺术作品。借助时间,艺术家的个体意志被嵌入了公共空间。
2008年10月25日揭幕的《征兆》—汪建伟大型剧场作品展,它以一个寓言性的剧场背景,展开对艺术生产、社会环境、心理身体等多重艺术问题的探讨,作品运用影像、图片、剧场、雕塑、表演等多项艺术媒体,全景式地展示当下中国人错综复杂的文化、社会、心理、身体、伦理和空间状态。
2009年9月26日,第三届“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暨《对视》—林天苗艺术展”在浦江华侨城中意文化广场盛大揭幕。中国著名女性装置艺术家林天苗作为本次计划的个展艺术家,为浦江华侨城最新创作了三组展品—《对视》、《徽章》及《诞》,这也是林天苗装置作品第一次以公共艺术形式全景呈现。
2010年5月15日第四届“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暨《中园》:谷文达艺术展”在享有“无墙的艺术博物馆”美誉的浦江华侨城盛大开幕。本次艺术展主题作品为著名旅美艺术家谷文达为浦江华侨城最新创作的绿色森林书法与河道书法园林作品《中园》,而这次展览中的《谷氏简词九号碑:华侨城园中园》和《中园-水墨与动画2号》将作为“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一部分永久收藏于浦江华侨城公共区域内。
2011年9月3日中荷两国建交40周年来临之际,华侨城与荷兰对外国际交流中心将携手开展一系列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为双方文化合作计划中的开篇之作,“2011·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之“无所遁形:爱德文·斯瓦克曼-刘建华对话展”也同时启动。2011年计划的主题是“无所遁形”。届时,荷兰著名观念艺术家爱德文·斯瓦克曼(Edwin Zwakman)的作品《虚假但却真实》、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建华的作品《遗弃》和隋建国的《偏离17.5度》计划,将为公众奉献一场中荷文化盛宴。年复一年的甄选积累,我们可以展望10年后的上海浦江华侨城:一个集中展示中外当代艺术经典作品的无墙的艺术博物馆,一个比肩巴黎、佛罗伦萨的公共艺术之都。
与此同时,公共艺术营造了一种有创意的城市氛围,强化城市特征,推进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使居民除了感受到物业增值的喜悦外,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精神价值;通过持续的公共艺术活动,艺术将成为城市真正的自发的形态,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效应和文化张力最终会使得这个城市与众不同。
在意大利,自古以来的几个世纪,公共艺术被放在都会空间里,并融入其中,它们成为象征表现、庆典及族群认同的元素,有时甚至成为城市新构思的原点。
在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同样构筑着这个城市的原点:一座真正具有价值、活力、思想的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的今天,居住在何处?拥有怎么样的周边环境?享受什么样的便利设施?融入何种文化氛围?感受哪些生活情趣?
这是令每一个都市人在购房安家时困扰不已的问题。随着浦江华侨城首期包括院墅、联院、景观公寓、花园公寓等在内的几百户业主的入住,一个梦想之城终于开启,一份幸福的生活被转交给每一位业主。
而随着首期业主的陆续入住,城区氛围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和谐,居民们对于居住于此间充满自豪,“浦江华侨城是独一无二的”,“浦江华侨城是件艺术品”,他们如此评价这个城区。
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将居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们会举办家庭聚会邀请素不相识的邻居来家中畅聊;他们会为了邻居走失了一条爱犬而群起寻找;他们会为了捐助贫困失学儿童而共同出资出力;他们也会为了城区今后的发展,主动向开发商献策献计。他们之间从不在乎对方是总经理还是小职员,没有人顾忌到自己收入是高还是低,有的只是共同居住于此的亲密邻居。
正是浦江华侨城规划设计中对于人的注重、对于社区的注重、对于文化的注重让这里的居民变得如此独特。而这些正是现在上海大小各类社区中所忽视、所缺失的部分。

|